密接者隐瞒不报什么责任
1 、密接者隐瞒不报的责任如果认为他人瞒报病情或行程流调信息的,可以选择向公安机关报警 。隐瞒病情、瞒报行程信息(尤其是重点地区旅居史)、隐瞒与确诊病例或者疑似病例有密切接触史的 ,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条,处警告或者200 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 ,可以并处 500 元以下罚款。
2 、首先承担民事责任 。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法规定,导致传染病传播、流行 ,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其次承担行政责任。
3 、不报备行程公安机关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单位和人员必须服从和执行各级人民政府或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的决定和命令,对不配合隔离及未经批准自行解除居家隔离措施的人员,公安机关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4、如果是故意隐瞒 ,可能会被拘留承担法律责任。按照规定故意隐藏行程,或是晚几天向当地政府或者不向当地社区报备,一旦引发严重后果 ,比如导致大批人隔离或感染新冠病毒,这是触犯法律的严重行为,要承担刑事责任和经济损失的责任。所以 ,大家一定要按照规定去做 。
5、比较轻微的处理是单位通报批评,扣钱,严重点的可能会丢掉工作。
6、故意隐瞒病史 、密接史及疫情防控相关行程者 ,严重扰乱防疫工作秩序。鉴于其造成严重后果的程度不同,将面临相应法律责任 。此种行为均可归类为瞒报行程。
报备场所是确诊去过还是密接去过的
1、都需要。报备场所是确诊去过和密接去过的都需要 。应疫情防控部门要求报备场所是确诊去过和密接去过的都需要,如不报备将依法依规追究其相关的责任。宁夏一男子与西安新冠确诊病例密切接触 ,不主动报备行程致使次密接者、次密接者的密接者人数多达28人,给全区疫情防控带来安全隐患,被行政处罚。
2 、收到移动发来的大数据分析的短信不一定确定就是密切接触者,有可能只是你和确诊患者在不同时间去过同一个地方 。建议你第一时间去权威医院做核酸鉴定 ,每三天去一次,依次循环,两个星期左右就可以确定结果 ,以为现在新冠疫情病毒升级,有潜伏期,所以 ,希望严格检测自己身体状况。
3、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或次密接者:包括无症状感染者或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以及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途经高风险地区来成都的人员:指途经我国疫情高风险地区后来到或返回成都的人员 。有成都市中高风险区居住史的人员:指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曾在成都市中高风险区居住过的人员。
4、和密切接触者同一天不同去过同一地方用报备。钟南山院士表示 ,由于“德尔塔”毒株载量高,呼出来的气体毒性大,传染性很强 ,因此,密接者这个概念要改变,还包括在同一个空间 、同一个单位、同一座建筑、同一栋楼,发病前四天跟这些确诊病例在一起的人都算是密切接触者。
5 、收到防控短信如果提示与新冠肺炎感染者存在直接或者间接接触就必须去报备;如果是大数据大规模推送要求完成核酸检测 ,若接到短信后已经按要求在规定时间进行核酸检测就不需要报备 。
6、去过风险地区,跟他有过接触的 据了解北京朝阳小区近期出现了多位感染者,那么这几位都是核酸阳性人员。所以如果跟他们有过密切接触 ,或者是去过他们所在的风险地区的,一定要及时的报备。你的一次报备就可以挽救很多人的被感染或者是次密接 。
什么叫密接和次密接
密接者是指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出现症状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采集标本前2天开始 ,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次密接者是指从密接者与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发生首次接触,到被隔离管理期间,与密切接触者有近距离接触且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密接是指与病毒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 ,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与其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次密接是指与密切接触者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 、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首次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人员。
次密接的定义是: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即密切接触者与病例发病前2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至被隔离管理前这段时间内的第一次接触开始 ,至该密切接触者被隔离管理前,与密切接触者有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闭环境工作、聚餐和娱乐等近距离接触,但未采取有效防护的人员 。
密接者:指的是与疑似病例以及确诊病例出现症状前5天,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5天开始有过近距离接触且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人群。
密接和次密接是什么意思“可以用A、B 、C、D来打个比喻。如果A是确诊病例 ,B与A曾在一起生活、工作 、吃饭等,就是密切接触者 。而C与B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就是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 ,那C就是次密切接触者。D则是与A和B有过交集,但没有过密切接触的。